
在邁向淨零碳排的時代浪潮中,「轉廢為能」已成為資源治理的核心策略。經濟部於今年4月正式發布SRF(Solid Recovered Fuel)白皮書,整合國內產業現況與國際經驗,明確提出推動SRF技術的政策方向,期望透過標準化管理、技術應用與市場機制,打造兼顧環保與經濟效益的廢棄物新解方。
從「處理」走向「再利用」,啟動循環經濟新商機!
SRF不只是末端處理選項,更是資源「再利用」與「高值化」的產業突破新趨勢。在傳統回收體系日漸飽和的當下,SRF開啟了一條嶄新的能源回收路徑――將原本成本高昂、流向不明的可燃廢棄物,轉化為具市場價值的替代燃料。對企業而言,SRF不僅協助減碳減排,更同步創造能源收益與成本優勢,真正落實「資源不浪費,廢棄有價值」的循環經濟精神。
為何SRF成為循環經濟的關鍵解方?
- 解決廢棄物處理瓶頸
台灣每年約有20萬噸可燃廢棄物處理缺口,傳統焚化設施超載、掩埋場用地稀缺,難以應對日益增加的處理需求。SRF技術能將需焚化或掩埋的廢棄物轉化為能源資源,有效分散處理壓力、提升整體效率,是台灣目前最具突破性的路徑之一。
- 打破線性浪費,重塑資源價值鏈
SRF建構從「廢棄物→製成燃料→能源回收→產業再利用」的循環模式,取代「原料→製造→使用→丢棄」的傳統線性經濟。這不只是轉化,更是讓垃圾回到經濟循環體系,重新創造價值,實SDGs、ESG與碳中和目標,邁向循環永續。
- 創造環境與能源雙重效益
每噸SRF可替代0.86噸煤炭,大幅減碳、減輕焚化爐負擔,提升處理效率、降低化石燃料依賴,實現能源多元化
- 強化經濟驅動,打造新型商業模式
廢棄物產生企業由「付費處理」轉為「有償回收」成本變收入、企業的燃料成本降低的50%減碳同時提升競爭力、整體市場創造新型就業設備製造與碳權交易等新興商業模式